- 首页
- 商城快讯
疫情加剧产能保护主义!下半年供给更吃紧,加价购现象或更频繁
半导体产业协会(SIA)公布2021年5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金额达436亿美元,创下单月历史新高,代表半导体出货动能强劲,并未看到任何订单下修迹象。
受市场需求旺盛和成本上扬影响,7月起多数MCU厂商出货报价上调10%~15%起跳,滚动式反映成本,有望支撑下半年营运维持高档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MCU上半年需求强劲、产能提前先拉、各国产能保护主义趋势之下,出现「寅吃卯粮」的现象,下半年供给恐将更严峻。
正常情况下,MCU产业多数是与晶圆代工厂洽谈一年份的产能量,而今年上半年受市场需求畅旺,使许多厂商提前向代工厂拉货,有些「寅吃卯粮」现象,下半年供给面更吃紧、更紧俏。
不只一家MCU厂坦言,以前第二季是传统旺季,所以产能多数排在上半年,加上今年上半年市况又很好,拉货拉得很积极,下半年产能确实变少,恐怕不太乐观,若要维持上半年出货量,还是要持续协调、持续「加价购」,才有可能持平。
且MCU厂商相对其他晶片厂规模相对小,投片数量也相对少,对代工厂来说,下半年分配产能时,多少考量到公平分配问题,不少厂商产能缩减,但当然也有部分厂商有排到「加价购」部分,多少补足遗失的产能。
除了晶圆代工厂,MCU厂更要确保封测产能,否则卡在封测厂也出不了货。

市场屡传,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美国和南韩等国家,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反全球化意愿。
据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,美国政府正在与芯片制造巨头英特尔和台湾台积电进行谈判,寻求在美国建立新的芯片工厂以实现“自给自足”。
如果在措施中体现美国的半导体民族保护主义,将阻碍全球芯片产业链,其中台积电等台湾公司将受到第一打击。
这并非美国独有,业者也透露,其实南韩也是这样,为了积极发展车用半导体,产能给得更吝啬,只能透过协调、加价,或寻求别的伙伴支应。
各国产能保护主义趋势之下,也让台厂需要更积极巩固台湾晶圆代工厂的关系,并在产能缝隙中极力求生。从整体8吋代工厂供给总量来看,MCU产业到明年恐仍维持供不应求。

近期市场看好,MCU产业受IDM封测厂产能降载,下半年MCU市场更吃紧,使台湾MCU厂价格更有涨价空间。
其实从去年至今,MCU价格早已翻倍,尽管客户为难,但也只能接受,毕竟担心长短料问题,也因MCU价格占终端产品成本表并不大,至今客户多可接受,只要拿得到料就好。
疫情趋严峻之前,MCU厂商就纷纷释出第三季涨价消息,业者多数认为,尽管目前尚未感受到明显供需改变,或客户需求转单激增,仍依照先前涨价原则进行。
除了价格,转单或许也可能发生。国际IDM厂商多数着力车用、高阶产品,中阶消费性产品多属台厂天下,中国厂则以低阶产品为主,受疫情影响国际大厂供给更紧、价格上调,但车用、客制化订单也难明显转到台厂,唯有通用型产品较可移转,但台厂现在也供给面吃紧,看得到吃不到,至少手中订单价格更有上涨理由。
台湾MCU厂商涨价政策并不一致,业界分析,像是盛群透过转投资代理商,巩固产品与关系,因此较可透过统一涨价、统一涨幅进行,但其他厂商多数依照产品、客户订单量等,多数涨幅不一致。
供应链指出,目前九齐、松翰、凌通多在7月起再调涨价格,涨幅上调10%~15%起跳,依照不同产品涨幅不一,先前涨多的就先暂缓,先前涨幅较少的就有较大调涨空间,后续仍依照成本调涨的时间点,再滚动式上修。
整体来说,业者一致认为,其实谈价格、产能都相当敏感,这关乎下半年订单能否化为业绩,但大致来看,MCU产业早已打破过去淡旺季走势,今年下半年尽管产能更紧、出货量有压力,但价格仍有强力支撑,维持第二季高档水准,也将是MCU产业历来最好的一年。
至于明年能否有延续性,产能还是关键。过往谈明年度产能多数是下半年,但供应链吃紧下,提早今年初就开始持续协商,多数先拼持平今年总量,至于新增部分还需要每季底定。
以价格来说,明年供给面仍吃紧,尽管终端需求可能转移,但MCU应用多元,只要整体市场消费力道不减,需求面就有一定程度支撑,因此可能还是卖方市场。
简言之,产能供给面持续吃紧,更是台厂各凭本事寻求产能的关键时间,但各家厂商也各有竞争优势,产品着力应用类别也各不同,盛群、纮康皆与联电关系紧密,凌通有凌阳集团的资源整合,新唐除MCU外还有伺服器的BMC产品线,能分散业务风险,松翰、九齐、迅杰投片相对分散多元。后续也应持续关注各家动态变化。